歡迎來到湖南時代陽光藥業股份有限公司網站
        P4中醫說

        夏天也不能躺平,該養的一樣都不能少

        來源:《健康時報》、《中國老年》、《現代中醫藥》
         
          夏天來了,烈日炎炎,很容易讓人想躺平:吹著空調、吃著飲冷、各色涼性水果吃到飽。殊不知夏天出汗,氣隨液脫,陽氣外浮,容易導致內虛,這是夏天發病的核心所在。所以中醫養生強調“春夏養陽”,同時也是“冬吃蘿卜夏吃姜”,即氣溫炎熱還要吃溫性的姜的道理。如果違反了它,則易損傷心氣。
         
        祛濕補中需及時
          夏季陽氣外浮,中焦內虛,常導致夏天中焦胃腸病頻發,醫院以腹脹滿或兒童積滯就診的病人居多。另外因為夏氣疏泄,毛孔張開的特點,夏季晚上睡覺開窗,人容易因為晝夜溫差大而出現受涼凍著的陰暑證。
          夏季暑濕重,讓夏天發病變得更加的復雜多樣。濕氣并非南方專屬,在北方因為飲食結構及生活方式改變導致內濕重的人也越來越多,會出現脖頸僵硬,關節屈伸不利;胸悶咳嗽;腹脹納呆;便黏濕疹;而水濕泛濫,溢于皮膚則發為水腫。判斷濕氣的一大關鍵就是看舌苔是否厚膩?;瘽耥毤皶r,如果錯過長夏的當季,則容易變生各種雜病。所以前人有治暑必兼治濕的說法。
          夏季防暑祛濕可用薏米、小豆、山藥、茯苓熬粥,一般每天各15- -30克即可,可以和大米一起熬,還可以用荷葉3克,綠豆衣3克泡茶,( 也可以放入少量綠茶)。脾胃平素虛弱的,可以每天早晨吃點生姜,因為夏天讓人體陽氣張揚在外,體內陽氣略顯不足,要吃點生姜,保護脾胃的陽氣。此外,一些有祛濕作用的藿香、紫蘇可以做菜食用。經常按摩太白穴和足三里穴。"太白"是脾經的原穴,在腳的內側面,大腳趾骨節后下方凹陷處,腳背、腳底交界。每次按摩這兩個穴位3- -5分鐘,以酸麻脹為度,有健脾祛濕的作用。
         
        秋冬慢病宜夏治
          中醫講“冬病”,多與寒邪為患、人體陽氣不足有關,患者多有宿疾,包括老慢支、類風濕、鼻炎、小兒易感體質等。人的陽氣在冬季是一年中最弱的,冬病患者本身體質偏虛寒,再加上冬天寒冷,兩寒夾擊。所以在冬天治寒病,就像是雨天晾衣服,很難曬干。到了盛夏,人體陽氣會達到一年中的高點,外界暑熱驕陽,這時躲在體內的寒邪、痰濕,也就是病根,最易被趕出來。倘若不在夏日祛除積寒,等到秋風一起,外寒復來的時候,就又會內外交困了。夏季天陽足,能夠以最小的成本補充人體之陽氣,這樣儲備充足的陽氣,就可在秋冬季預防各種多發疾病。
          對于“冬病夏治”,“三伏貼”就是最有效的療法之一,對老慢支、支氣管哮喘、過敏性鼻炎等秋冬天易發作的宿疾,在一年中最熱的三伏天,以辛溫祛寒藥物貼在背部不同穴位治療,可以減輕冬季哮喘發作的癥狀。三伏貼不僅對支氣管哮喘、慢性支氣管炎、慢性鼻炎、過敏性鼻炎、慢性阻塞性肺氣腫等肺系疾病有顯著療效,同時對慢性胃腸炎、虛寒性潰瘍胃痛病、腸動力減弱的胃脹病等消化系統疾病,及頸肩腰痛、慢性四肢關節疼痛等骨關節疾病以及宮寒引起的痛經等婦科病以及小孩脾虛疳積、易感綜合征都有效果。
         
        舌像心臟要預防
          近期,媒體上報道一位送餐小哥醫院送完餐后,突然心臟劇痛倒地,所幸外賣小哥送餐地點是醫院,經過聯合搶救,小哥脫離危險。
          有人問夏天為什么心臟病也高發多見?按照中醫理論講:夏屬南方,主心主火。夏不同于秋冬的心臟病發作,寒冬臘月心臟病多因“寒”而出現血管收縮引起,這個好理解也容易引起人們的足夠重視,但是夏按中醫講其所主臟為“心”,所以夏也容易出現心臟病這點極可能被忽視,目前從發病特征上觀察夏季心臟病多因“痰作祟”居多。
          氣溫的波動對心血管有很大影響,夏季隨著氣溫的升高,人們出汗增多,血液濃縮,血黏度增高,從而容易形成血栓,誘發心梗,導致猝死。中醫認為,心與夏氣相通應,心的陽氣在夏季最為旺盛,容易產生心火,更容易出汗,如果不注意保養的話,心陰受損,就會導致心悸、失眠、胸痛等癥狀。故中醫有春養肝、夏療心的說法。
          夏季當令,尤其有心臟病家族史的老年人或者中青年男性偏胖的更需要注意,夏季也會出現心臟病以及腦血管疾病,這點務必別忽視,夏天心臟病發作多與痰蒙心竅,心氣渙散或氣滯血瘀有關。
          中醫認為“心開竅于舌”,心臟的情況可以從舌的色澤及形態表現出來,如心臟功能正常,舌紅潤柔軟,運動靈活,味覺靈敏;心臟氣血不足,則舌質淡白,舌體胖嫩;心有瘀血,則舌呈暗紫色,重者有瘀斑,舌下青筋還會出現怒張;心火上炎,則舌尖紅或生瘡。心臟病發作早期跡象包括:胸悶壓榨,或胸痛放射,伴有出汗恐懼,而舌苔多厚膩或舌下有青筋,有此類表現要及時就診。
         
          對于夏季多發疾病,常用方子包括生脈飲,用西洋參、五味子、麥冬等煮水后代茶飲,用于治療氣虛津虧或熱病傷津所致疾病,具有清涼退火、生津補氣、消除疲勞的功效。其中,西洋參能益氣養陰,麥冬可養陰清熱,五味子為斂汗生津,后兩味起輔助作用,三藥合用,一補,一清,一斂,共同發揮益氣生津、斂陰止汗的作用。夏季躺平雖好,但是絕不能放松警惕,對于有癥狀者建議還是應該及時就診才不致貽誤病情。
        湖南時代陽光藥業股份有限公司版權所有.

        湘ICP備11019517號  網站建設康曼德

        国产精品精品国产一区二区_亚洲另类色色无码_欧洲日韩一区二区在线视频_一级无码国产午夜福利